MK体育新闻 MKtiyu News 分类>>
MK体育- MK体育官方网站- APP母恩深似海——纪念母亲蒲毓芬百年诞辰
MK,MK体育,MK体育官网,MK体育app,MK体育网页版,MK电竞,MK棋牌,MK百家乐,MK真人,MK百家乐,MK体育注册,MK平台注册,MK中国,MK体育中国,MK体育网页版,MK体育官方网站,mk官方网站,mk sports,mk体育平台app1925年7月30日,母亲出生在天水县东苍巷(现秦城区共和巷)的一个小四合院中。母亲很幸运,家里当时较为富裕,姥爷读书人出身,从小在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学和《新青年》等新思想的书刊影响中长大,一生知书达礼,心胸开阔,思想不守旧,尤其不排斥新事物。在外地做官期间,看不惯官场的攻心斗角,土匪的烧杀掠抢,辞官回归故里,以读书研学,抚养子女为乐。姥姥出生在大户人家,虽识字不多,但贤惠、勤劳、忠厚,对子女溺爱有加,从不干涉他们对新事物、对自由的追求。大舅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水利水保工作,二舅在学校就参加了地下党,后考取北京某大学赴京学习,小姨学校毕业后参军入伍。母亲生活在一个开放、开明、宽松、自由的家庭中,从小虽被家中宠着、惯着, 甚至有点放任,但是父母亲让她从小接受教育上,却从未放松,从不让步。在严格要求中,逐步养成了言行举止有规矩,做亊认真到位的好习惯。在姥爷的严格指导下,从识字开始就练习用毛笔写字,从一横一拉,一撇一竖开始,到讲究字体的线条流畅,字形美感,下了极大的功夫。坚持用毛笔写字、练字,伴随了她的一生,即使到了晚年,仍坚持提笔练字不断,又手把手的教孙子、孙女练习写字,增添了她的生活乐趣。
母亲从小对新事物尤感兴趣,凡是新奇的东西她都要去尝试。四十年代,天水城里极少有人骑自行车,尤其女子骑车者更为罕见。她看见后,非要去学,谁也拦不住。在当年的民工纪念堂广场不少人围观下她练骑车,时间不长,有志者事竟成,许多人对母亲从此刮目相看。母亲也许是受二舅爱好体育运动的影响,特别喜爱体育运动。解放前,排球只在天水个别学校有活动,而女孩子打排球更是十分稀少。好动,好强,好奇心强的母亲,不顾一切在排球场上摸爬滚打,不仅学会了打排球,而且成为学校球队的主力队员。解放初,天水地区成立女子排球队,母亲被选拔入伍。1956年6月,代表天水地区参加了甘肃省排球锦标赛,女子排球队获得第一名。195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给母亲颁发了国家2级运动员的证书。1964年,已是5个孩子的她,又代表天水地区参加全省运动会女子排球比赛,获奖而归,当年天水地区排球队的合影照片,留下了那段难忘的记忆。
大黄狗好像和母亲有种特殊感情似的。每天天蒙蒙亮,母亲匆匆起床梳妆完毕,手提书包出门去学校,每逢这个时辰,大黄狗就紧随着母亲出门,默默的跟在母亲身后,象一个忠实的卫士护送着母亲,走出巷道,沿着马路,一直到了学校,看见母亲进校门后才返回。一日复一日,一日不落,一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忠实、可靠,仿佛多少年来风雨无阻护送母亲上班是它应尽的职责母亲喜欢小动物,尤其爱猫。她刚退休,为了解除寂寞,我们送去一只小花猫让陪伴在她身边,从此,她和这只小花猫形影不离,有了很深的感情。几年后小花猫得病死去,母亲有好长时间处于悲痛之中。以后在家里书桌上,置放了一饰黄猫和白猫的苏州双面绣摆件,过年选挂历时,她总是选择有各种猫的挂历挂在墙上欣赏着,是不是从猫身上勾起几十年前她跟大黄狗的那段经历或缘分,就不得而知了。
在母亲阳台上青枝绿叶,姹紫嫣红,竟相绽放的花卉中,一盆君子兰显得格外注目。母亲对它爱不择手,松土、施肥、浇水、修整,呵护有加。每逢开花时,红色、黄色与乳白色交加一起色彩斑斓的花瓣,如火焰般从花键丛中悄然展出,亭享玉立,在绿叶的配衬下显得十分美艳。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将君子兰移到室内,每天可以近距离的去欣赏它。在她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君子兰开花的过程和她的感受。母亲逝世之后,君子兰虽绿叶如旧,但沉默了,一直不肯再开出它艳丽的花瓣,好像主人离去,它也无暇再开花。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今年,在母亲百年诞辰年,这株多年未开花的君子兰,突然盛开,它色彩艳丽,花似金冠,绽放出娇人的笑颜,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君子兰,仿佛以它艳丽之身,去纪念主人的君子美德,宽广而包容胸怀,充满爱心般的独特魅力。望着这盆四季常青,今日又盛开的君子兰,岁月流逝,时光倒流,是草木也有情,天堂的母亲以花为媒和我们相逢在她的百年之际。
每年秋季,不知不觉间,学校对面的皂角树上长出了皂荚,两三寸长,半寸宽,扁扁的,黑褐色,一只只倒挂在树枝叶中,随风摇晃着,像一只只风铃发出“吱吱”的晌动声。长大成熟了的皂荚,是民间洗滌衣物的最佳用品。收获季节过后,树的主人、学校对面的学生家长总要给母亲送来晒干可用的皂荚,多少年来持续不断。在洗衣粉听都没听说过,就是小小的肥皂也凭票供应的那个年代,皂荚在许多人是可求而不可得。每到这个时候,母亲将皂荚宝贝般的收好,常年用它代替肥皂去使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供应开始丰富,用洗衣粉或肥皂代替皂荚去洗衣。如今,虽然原来离学校大门很近,巨大的树冠甚至能遮住校门的这颗皂角树,后来随城市改造道路拓宽,离学校越来越远,但见树思旧,那幼时的记忆,犹在昨日,又怎能忘记。
从青春少女到两鬓斑白,学校不知换了多少校长,来来去去多少教师,母亲始终持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年复一年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每一天都把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作为己任,一丝不苟,常年不懈。在常年的教学经历和班主任工作中,在课堂上挥洒三尺教鞭中,是丰富的教学和育人经验。教书育人的背后,是她一生中从不懈怠地把认真、负责、严谨的备好课,做足教案笔记,认真细致的批改学生作业作为教学的最基础工作。是她并不满足现状,不断学习新知识,吸取新的营养,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提升。她逝世之后,我在整理遗物时,翻出她留下的数十本教案和学习笔记本,字字字迹俊秀,段段主旨明晰、每一页内容详实。语文学习笔记里,蓝色的是学习笔记,红笔标注的是体会,打了符号的是必须掌握传授的重点,这些笔记本是母亲一生的心血和她献身精神的体现。看着这些,作为她的儿子,不禁对自己母亲几十年的献身精神和工作态度钦佩不已。
生活在学校,在母亲身边几十年,目睹了她教书育人独特的方式。教学中她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家庭环境、接受程度,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和教学方法,包括作业的布置,课堂的提问,对学生的课外辅导等等。母亲作为一位教师,更以一位母亲般的情怀去善待学生,对许多家庭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尤为关注,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关爱之心。有的给予心理疏导,有的进行学习辅导,有的对生活上关心,要求班上同学不得歧视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多年的班主任,无论多么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她班上都变得有规矩、有教养,无论学习成绩多差的学生,时间不长都会有大的进步。凡是知道青北小学的人,都知道有一位蒲教师,不仅语文课教得好,音乐、图画课大家都爱上,对学生要求既十分严格又特别关爱,班上学生都很听话,许多家长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母亲班上去学习。
又一个下午,学校课外活动时间。一位女士走进学校。她身着时新淡雅,神形婀娜多姿,一对明眸善睐、炯炯有神的眼睛,进校后正在四处东张西望的她,看见母亲迎面而来,仔细端详,三步并作两步走到面前说;“蒲老师,还认识我吗?我是您的学生李瑞芳,当年,您是我的班主任”。她拉着母亲的手,把脸庞紧紧的贴在母亲的脸上,连珠炮似不停地对母亲说;“蒲老师,多少年你一直都没变,还是我原来记忆中的形象,今天我是专门到学校来看望您”。这时,周边已经围了许多好奇的学生们,她也不在乎,恨不得把多少年的话都说出来。下午放学后,母亲一面做饭一面对我们说;“今天真想不到,到学校专门来看我的是一位很有名的戏剧演员、叫李瑞芳。是我班上的学生。当年在班上就很活泼,爱唱唱跳跳,有音乐天赋,还爱画画,最爱上我教的音乐课,经常让我教她学画画,练唱歌。学校毕业以后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西安剧团做演员,因演眉户戏《梁秋燕》扮演主角风靡西北,受到观众的热烈捧场,一举出名,凡西北的老戏迷人人皆知”。母亲喋喋不休的讲;“我这个学生告诉我,她演出了许多剧目,曾经得到过国内许多戏剧专家的指导,自己还曾经几次被国家领导人接见。她特别怀念小学期间我对她的教育、培养,一再说没有这些,就不会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这以后,李瑞芳每次来天水演出,总要挤出点时间到家里专门来看望母亲,亲自送票让母亲去欣赏她的演出。母亲骄傲的讲;“一辈子能培养出几个这样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值得。”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文革”兴起,天下大乱,学校首当其冲,学校停课,学生闹革命,教师被批斗,“知识无用论”盛行,教育被边缘化,学校校园屡遭分割。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仍然恪守教师的尊严,尽一切可能备好课,讲好课,引导学生去读书学习。拨乱反正以后,学校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己临近退休年龄的母亲,如“文革”前一样,焕发精神,全力以赴的投身到教学中去,直至离开教师岗位的最后一刻。遗憾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几十年历史的青北小学撤并,和公园小学合校,更名为天水市公园小学。今天,虽然也许青年北路小学的历史已没有多少人知晓,但长期在青北小学任教的母亲的教学经历和她的形象应该牢牢的记忆在她众多的学生和家长心中。
母亲出生于大户人家,父亲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有教养,有风度,有气质,一生都十分注意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他们又十分注意对儿女们的思想修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培养和形成。从小开始,经常以古人和他们受过的教育为例,要求我们要懂事、听话,懂礼貌,讲规矩,守纪律。以后,我们逐渐长大。又以伟人的哲学思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我们排除一切干扰,在人生道路上有理想、有抱负,要树立起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要冷静处置,细心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介入点。面对种种诱惑,要公私分明,守住自己的底线,以诚信作为立足之本。举止行动,谈吐说话,讲究规矩,体现出大家教养和绅士风度,以赢得他人尊重,等等。今天回忆起来,父母自身的榜样力量和言传身教,当年的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渗透于我们一生中,如同种子,播撒于我们的心田开花结果,使我们牢记一生,做人、做事,大为国,小为小家而受益匪浅,警醒自己,在人生道路风雨中坚定前行。
母亲为家庭的常年辛劳和牺牲无处不在。当年,我们穿衣都是大传小,破了打补丁。母亲总是一针一线把我们双膝破处补两块补丁,后面破后补两块圆补丁,衣领或衣袖上缝好破损处,针针不乱,从小到大我们不知穿破了多少衣服,针针线线,都出自母亲缝补之手,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我们衣服虽旧,但从来都被母亲收拾得整整齐齐,每当晚上,我们己全部入睡、周日我们玩耍之时,是母亲正忙于家务的时候。夜半醒来,昏暗灯光下,母亲或在洗衣服,或在缝补衣裳,大到我们从小盖过的被子,小到每天换洗的袜子,从来都被母亲洗得干干净净,从没有异味出现。每到冬季,是母亲最辛劳的时候,只有一个小煤炉的房间里,外面天寒地冻,室内寒气逼人,每天在冰冷的凉水中洗衣,在冰凉的家中缝补,母亲的双手冻得通红,许多地方裂出的口子到春季以后才能痊愈。
母亲和父亲一样,在儿女们的婚事上,宽容、包容、大度,这在一般家庭里很难做到。我们长大后,谈恋爱,找对象,他们不干預,不掺和,只是正面提出一些参考意见。母亲对儿女对象的要求,十分理智,尊重自己的选择,从来不以高出一等,要求门当户对,抉瑕挑剔去对待干預。儿女结婚时,嫁妆的准备一视同仁,一个标准,一样对待,没有任何偏心和区别对待。儿女们成家后,作为婆婆,母亲对儿媳们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关心体贴,从来没有言重之语,从不干预他们的生活,当小家庭发生矛盾时,总是指责自己的儿女,而当儿女们生活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给予资助。正因为如此,多少年来婆媳关系十分融洽,相处的十分和谐。在这样一个团结、互助、祥和、幸福的大家庭里,母亲不仅给予我们温暖,培养了我们的内在品质和应对生活的能力。全家家庭气氛宽松,大家和睦相处,生活很愉快,很轻松,母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阶级斗争的调子越来越高,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一次,在中学任教的父亲回家对母亲讲,看来又要开始搞运动了,这次运动比“四清”运动更猛烈,要做好全家被赶到农村去的思想准备。母亲回答,大不了和上次全家赶到学校住一样,到农村去就是放羊也能生存下去。母亲对父亲的信任,对生活的信念,坚毅之心,可见一斑。“”中,父亲被冲击,关进牛棚。我们尚小,突如其来的的压顶之灾,巨大的政治压力使母亲压力倍增,家里的生活担子,儿女的教育和前途,全部压在母亲一人身上。那些年,母亲坦然地面对现实,对自身受到冲击,身边的冷眼,别人的闲言碎语,听到的冷嘲热讽,甚至污蔑之言沉冷对,宁肯泪水往肚里流,决不在别人面前流泪示弱。用父亲仅发的一点生活费和自己的工资,精打细算,维持着全家的生计,直到“文革”结束,父亲。那些年高压之下,如灭顶之灾,我们从来没见过母亲当我们面流过一点泪。其实,这时的她,心中比谁都痛苦,压力比谁都大,但她默默的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压力,展现出惊人的坚强。
母亲83岁那年,发现肠道问题,从1998年12月22日开始,母亲在长达5年的时间中,在日记中回顾了她的一生。大到和父亲的相濡以沫,全家子女们的成长历程,每个儿女的婚事经过,孙辈的生长记录,小到家中所有的小事一一 交代安排得清清楚楚。反复叮咛她离开后“家中姐、兄弟、妹的生活、工作要团结友爱,和以往一样相亲相爱,孙子们都有一个美满婚姻。”“”惭愧地是我和你爸爸没有家产,我也没有积蓄,多年来仅仅存下5万多元。所留的遗物代表着我和你爸爸的心意。当你们年岁高龄时,看到这些不显眼的遗物,触景生情,也会思念我们一生的为人清贫,两袖清风,高尚的品德和你爸妈穷鬼、省吃俭用,拉扯你们辛苦一辈子付出的心血。可怜你爸爸走的太快,太早,还没有享受到你们长大后获得的丰收成果,痛心万分。望你们兄妹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