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体育新闻 MKtiyu News 分类>>
山东夯实竞技体育MK体育- MK官方网站- APP后备人才培养根基 助力强省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MK体育- MK体育官方网站- MK体育APP
一、强化基层体校建设,夯实培养根基。 基层体校是抓实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我们的主阵地。山东重点聚焦国家“633”项目,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把健全市、县体校作为首要任务,提出了“努力争取市市有体校、县县有体校”的目标,固本培元努力提升后备人才培养质效。 扶持建设基层体校。省体育局、省财政厅联合出台《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基层体校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对新建市、县级体校分别给予1000万元和400万元经费扶持;对新建、扩建场馆设施的,给予300万元到150万元的扶持。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76亿元,扶持基层体校建设项目130余个。16市全部建有市级体校,县级体校增长到143所,省市县三级体校和训练单位总数达173所,在训运动员4.8万余人,均居全国首位。 丰富体校办学模式。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出台改革方案,鼓励各地特别是没有体校的县(市、区),采取依托普通学校建设单项基地、设置体育实验班、保留学籍到体校训练、多所学校办队、“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等不同方式,建设“体教融合”新型体校。目前全省共有此类体校123所,并涌现出威海文登体校、青岛城阳体校和历城二中女足、单县一中排球等一批典型案例,后备人才的培养根基持续得到夯实。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专业领航。 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培养管理队伍,是实现优秀后备人才竞相涌现的关键支撑。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我省业余训练人才队伍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教练员、管理人员和文化课教师三类重点人才,每个周期开展专题培训,努力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教练员是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增强教练员的训练管理能力,是一项重要且关键的课题。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教练员学院,通过“选派推荐上级、全省开展本级、帮扶指导下级”等方式开展系列培训,促进基层体校教练员及时更新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同时,动员优秀退役运动员参加培训后到基层体校执教,目前这类教练员已占市、县体校教练员的60%以上。 管理人员、文化课教师等是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一所体校只有注重科学管理、因材施教,才能帮助青少年运动员训有所成、学有所得。我们分门别类建立了常态化培训体系,面向体校校长等管理人员重点提升他们的训练管理、工作创新和业务统筹能力;联合教育部门面向文化课教师组织开展专题任教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业务能力。“十四五”期间已培训校长、教师等5000多人次,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三、强化竞赛体系建设,厚植成才土壤。 丰富完善的青少年竞赛体系,能够帮助青少年运动员更好、更快地提升竞技实力,有利于我们发现优秀的“好苗子”。结合我省实际,我们构建了由社会俱乐部、学校、体校等各类主体齐参与,自上而下、专业化社会化并举的青少年竞赛体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运动天赋的广阔舞台。 坚持把省运会作为第一竞赛杠杆,以年度锦标赛、冠军赛为辅助,项目设置与奥运会、全运会接轨,引导各市加强项目布局、组建青少年运动队。其中在三大球项目上设置了3-4个年龄组别,引导16市全部组建运动队,2022年省运会三大球运动员接近2000人,为打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专业化青少年赛事供给。连续13年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游泳等7个项目的全省大中小学生联赛,创新推行“1小时交通竞赛圈竞赛”,年度参赛总规模约26万人次。 推动社会化办赛,激发青少年竞赛市场活力。我们制定了《山东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竞赛组织。自2016年以来,各项目协会、企业等每年组织承办单项青少年体育赛事近500场,社会力量自主举办的商业性青少年体育赛事近3000场,带动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扩大了后备人才选材面。 在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一系列务实举措,有力助推了我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山东已连续7届奥运会获得金牌,共产生23名奥运冠军、获得32枚奥运金牌;连续四届全运会获得金牌数、奖牌数第一名;在今年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我省6支队伍全部晋级冠亚军决赛,获得4枚金牌、2枚银牌,省委、省政府发出贺电表示祝贺,这是对我们的莫大鼓舞和有力鞭策。下一步,我们将牢记嘱托、再接再厉,坚持改革创新与系统集成,持续深化体教融合,科学选材、精心育才,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后备人才培养成效引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作出更多体育贡献。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山东已经连续7届奥运会获得金牌,连续4届全运会获得金牌数、奖牌数第一名,在今年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上创造了优异成绩,这些都展示了山东的青训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是全省体育系统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求强,不断深化体育改革的结果。概括地讲,我们突出加强了两大方面的改革创新。 一方面,我们以开放性思维,努力解决“有”的问题。山东的青训工作曾出现生存危机,特别是县级体校曾出现萎缩过半的严峻局面。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在巩固已有市县体校的基础上,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实施了多种办学模式改革,依托普通学校建设体教融合的新型体校,既深化了体教融合,又扭转了县级体校萎缩的严峻局面。同时,我们将省运会向普通学校、民办武校、社会俱乐部全面放开,开门办赛,有力开拓了青训阵地。其中,社会力量举办的五星级青少年俱乐部达到50家、四星级俱乐部达到69家。我们还积极发展职业体育,支持24家职业俱乐部加强梯队建设。目前,山东的青训单位数量、在训青少年运动员数量,都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以创新性思维,努力解决“优”的问题。为全面提高青训水平,我们突出抓了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基地数量83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我们组织每个项目在全省布局6-8个单项基地,以省运动队为龙头,贯通省市县三级训练体系;制定了青训单位规范化建设标准,用标准的手段,促进青训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训练水平;建立了青训单位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年组织大规模培训,努力大幅度提高青训教练员的执教能力;联合教育、财政部门创新了全省大中小学联赛,至今已连续举办13年,在推动普通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练员是运动员的“伯乐”,是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我省高度重视教练员在竞技训练和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机制。 一方面,积极提升基层教练员业务能力。常态化开展系统培训,我省在全国率先组建了教练员学院,重点对省优秀运动队年轻教练员、各级体校教练员等进行培训。建院以来,共举办教练员专题培训班5期,700多名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市、县体校的教练员岗位,有效提升了基层体校的训练水平。实施“百名基层金牌教练员”打造计划,遴选100名市县级优秀教练员进行“跟踪式”重点培养。通过组织到省队跟队参训、省队教练员下沉基层体校帮扶指导、现场观摩全国以上大赛、积极推荐教练员参加国家级教练员培训班等方式,强化教练员对竞技体育制胜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有效提升了我省的业训水平和人才成功率。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人员名单,我省有15名青训教练员入选,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另一方面,深入实施“金牌教练员工程”。要想夺取金牌,就必须要有金牌教练员。针对省优秀运动队的教练员,我们立足奥运争光,高标准、高定位打造金牌教练员。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既常态化组织省队教练员到竞技水平高的国家、省市学习,又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具备奥运争光能力的高端教练人才充实队伍力量。坚持内部与外部同频共振,邀请老教练和高水平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定期组织优秀教练员上公开课活动,在内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整体执教水平提升。在巴黎奥运会上,我省共有15名教练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人数已连续2届奥运会位居全国第一,奥运全运金牌教练员超过90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无私奉献的金牌教练员人才正脱颖而出,成为体育强国和体育强省建设的主力军。
竞技体育是挑战极限、争金夺银的事业。能够成长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毕竟占少数,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都要考大学和参加就业。近年来,全省体育系统坚持以人为本、内外兼修、多措并举,努力解决青少年运动员“升学难”“就业难”的问题。 一方面,要求各级体育部门积极联合教育部门,共同加强文化课教学,配齐配强教师,开足文化课时;每年组织全省体校文化课统考,将统考成绩与省级比赛参赛资格挂钩,激发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将运动员学习情况与教练员考核激励相挂钩,教练员既要抓训练,更要抓学习,实行“训练比赛成绩+文化学习水平”双评价,激励青少年运动员实现学习和训练双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拓展青少年运动员的升学、就业渠道。在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中职与本科“3+4”、体育高职与本科“3+2”贯通培养,其中山东体院附属中学成为全国唯一一家“3+4”足球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单位。2021年,我省多个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推动普通学校设立体育教练员岗位,目前已有40余人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近20人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同时,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体育、武术特长兵员储备教养工作规范(试行)》,探索推行体校学生优先入伍参军,今年全省有11名青少年运动员优先应征入伍。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内强素质、外拓“出口”上下功夫,不断畅通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通道,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全面发展。
第一,树牢正确政绩观,践行“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理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都需要较长的周期,特别需要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然有我”的理念,特别需要弘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如果只顾眼前,搞短期行为,青训工作必然会受到损害,导致青黄不接。山东抓竞技体育,一直是抓一线、带二线、挂三线,既立足当前抓一线队伍建设,又着眼长远抓后备梯队建设。过去的成功,得益于这一理念。将来的发展,仍然必须坚持这一理念。山东在今后如何巩固青训优势,工作有很多条,但最重要和最首要的是这一条。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构建完善青少年赛事体系。体育的魅力在于竞技。吸引青少年参与体育,要靠赛事;推动青训水平提高,也要靠赛事。目前,山东的青训布局已比较完善,形成了市县体校、体教融合、职业体育、社会力量4大阵地,青训规模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提高青训水平。我们将把“构建完善赛事体系”作为关键,用竞赛杠杆撬动青训水平提升。我们将改革完善省运会赛制,努力与奥运会、全运会项目接轨,科学设置各项目的年龄段和梯队规模,巩固省市县三级密切衔接的“一条龙”机制;联合省教育厅,努力做大做强全省大中小学体育联赛,激励普通学校创建体育传统校,打造像历城二中女足、单县一中排球这样的“专精尖”的学校体育强项;支持职业俱乐部抓好梯队建设,打好梯队联赛;支持各地和社会力量创办区域性青训赛事,使4大青训阵地的赛事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畅通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成材通道。要想选拔出1%的竞技天才,必须同时解决好其他99%的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开展青训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前途未来高度负责。我们将持续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严格保障好他们的义务教育权益;持续加强思想政教育,打造好我们的“思政金课”,不断增强青少年运动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祖国培养”意识;联合教育部门探索青少年运动员的升学、转学政策,畅通上升通道;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能鉴定,支持他们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广阔领域就业创业,让青少年运动员有前途、有奔头、有作为、有地位。
近年来,潍坊市以“奥运争光”“省运争先”计划为指引,持续加大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建立科学选材机制,厚植后备人才基础。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体教融合”原则,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基础,打通选送通道。在全市布局体教融合示范点168处,从训队员5000余人。“三大球”项目,在全市设立潍坊一中、潍坊七中等训练基地22处,在训队员500余人。确定16所幼儿体育试点单位开展体育启蒙教育和专业指导。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养,全市368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每年参训队员达2万人。组织市级体校教练员每年深入200余所学校开展实地选材工作。 二是抓好训练体系建设,用好用活优势资源。加强体校竞技体育主阵地建设,全市12个县市区均建立新型体校,市县两级在训运动员4200人,涵盖皮划艇、三大球、体操、手球等项目32个。坚持“训科医管”一体化、全过程抓好后备人才培养,确保优秀体育苗子“选得进、留得住、送得出”,目前潍坊市培养输送至省队的运动员共有127人、输送至国家队的有29人。强化基地创建,聚合教学、训练、场地、人才等资源要素,先后创建“中国排球训练基地”“中国足球协会女足青训中心(潍坊)”等省级以上基地19个;利用鲁能足球学校资源和影响力,每年组织举办足球赛事活动20余场,今年共合作培养各类足球人才590人。 三是优化青训竞赛体系,助力提升培养成效。每四年举办一届市运动会,每年举办市锦标赛和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对接省市运动项目发展实际,科学设置田径、游泳、三大球等竞赛项目27个,1.1万人参赛,通过以赛选材发现优秀运动员580人,进一步充实了后备人才队伍。强化平台搭建,先后争取三大球运动会篮球资格赛、第五届全国“体校杯”足球男子组比赛、三人篮球国家女队潍坊国际邀请赛等省级以上赛事50多项在潍坊举办,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力促进了训练水平提升。三大球运动会上,潍坊21名运动员代表山东参赛,人数位居全省第1,展现出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的良好态势。
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烟台籍运动员邢傲伟实现山东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起,至今共培养出9位奥运冠军、90多位世界冠军,获奖人数多,项目分布广,是烟台竞技体育雄厚基础的有力体现。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注重把握三方面核心要素,持续提升竞技实力水平。 一是把健全体制机制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刚性保障。烟台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始终将体育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板块,统筹谋划、高位推进,出台了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强化制度支持和资金保障,青少年体育储能登高,呈现出奥运赛场夺冠不断线的态势。 二是把打牢群众基础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有力抓手。烟台人民热爱体育,烟台体育发展历史悠久、底蕴厚重,是著名的“篮球之乡”“田径之乡”“武术之乡”。每年烟台共举办烟台马拉松、烟台篮球联赛(YBA)等特色精品赛事活动40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60万人。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热情高涨,仅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的参赛人数就达到5000余人,各类体育特色学校遍布城乡,60多场冠军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营造了浓厚的体育氛围。关注奥运、热爱运动已成为烟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也激励着一代代的烟台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争金夺银。 三是把完善青训体系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一招。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烟台就逐渐搭建起了市、县体校上下联动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训练单位4个,县级竞技体校11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9个,山东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基地22个。健全完备的业余训练体系,推动“高精尖”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40名烟台籍运动员在国家队训练,涉及田径铁饼、标枪、跳水、篮球等10余个项目。 下一步,烟台将持续发力,推动竞技体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县级体校改革。遵循“2+3+X”项目布局原则,激发县级体校活力,实现市县两级体校有效衔接。创新市(县)队校办模式,构建以普通中小学为基础、县级体校为骨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为补充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与教育部门协同联动,加强体育传统特色校创建,打通小学-初中-高中竞技体育人才输送渠道,实现体育特长生跨区域流动,建立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三是推动高水平基地建设。依托田径投掷类项目雄厚的人才储备和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运动员、教练员等优质资源,积极打造国家级投掷类重点青训基地;依托烟台正在规划建设的水上运动中心,积极打造中国北方水上运动目的地;依托烟台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山东冰雪运动中心”等平台,争创黄渤海冰雪运动中心城市,为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多烟台力量。